即昨天的建筑业十二件大事,发生在2015,影响着2016!(二),今天咱们接着说!
2014年12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同日发布3份PPP文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即《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于2015年6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19日转发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已PPP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时值2015年未,又引来了财政部的重磅文件:《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于近期印发。这个政策为PPP模式的定价设定了国家标准,对各地PPP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PPP规范和政策纷纷出台,项目遍地开花,PPP成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重要模式,而中央的力推、地方的热捧使得PPP几乎变成了一场运动,PPP项目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态势。
同时,尽管顶层设计者紧锣密鼓,项目实践人披星戴月,但太多的细节仍需完善:公共服务的定价机制、合作双方的争端解决、货真价实的物有所值、客观全面的信息公开、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如马拉松,任重而道远。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高级PPP官员肖光睿先生所说:展望新一年,已经出发,当风雨无阻,对供给改革多一点智慧与耐心,对法律契约多几分坚守和敬畏,注意姿势,调整呼吸,慢一点,坚持住,才能够跑得更远。
2015年3月,美国博客网站Sploid的编辑收到了一名中国读者发来的视频,视频用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了57层的“小天城”在19天内拔地而起的全过程。这个视频很快红遍网络,3天一层的“中国速度”震惊了读者,也让沉寂了一年多的远大可建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这样的神速源自工厂化的建筑方式,工厂化建筑又称工业化建筑,是把盖房子需要的模块,如楼板、墙板、配件等在工厂做好,再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视频中可以看到8台吊机如同一只八爪鱼一样吊运、安装着各个模块。
在2015年11月14日召开的2015中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发展大会上,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目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有望于近期发布;《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2015年12月24日,加快钢结构建筑工业化发展,住建部向27家钢结构企业颁发建筑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证书。
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建筑工业化是必然的结果,建筑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美国为例称,美国盖一层楼只需要3天半,而中国目前需要7天。伴随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工业化将进一步加速。
建筑工业化也不仅仅是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其产业组织模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在于建筑结构体系的预制化、工业化,在于产业组织的集成化。建筑工业化的践行者主体是施工总承包企业,突破施工的局限性,工艺设计与构配件研发过程的发展,实现系统集成;突破企业的限制,基于多级分包与社会化的协作,实现组织集成;突破企业内部封闭的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共享的信息集成,将成为建筑工业化的基本模式与路径之一。
建筑工业化虽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在顶层设计、技术标准、全产业链打造、关键技术等方面仍存缺陷,这是全行业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大力创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与部品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突破传统生产建设模式、促进建筑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攻关目标。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发挥新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中国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辐射范围涵盖东盟、南亚、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据测算,未来10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约8000亿美元,将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也将为暂时低迷的中国建筑业带来新的希望。面对机遇,中国建筑企业要以国际眼光、全球视野,乘机而上、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全球战略布局,开启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新纪元。
国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了解当事国的法律与规则!前两年媒体曝光的某央企低价中标承建波兰公路3年变成烂尾工程的消息,项目是波兰为举办欧洲杯的必经之路,结果被迫绕道,让国家声誉受损。该项目失败的教训在于盲目低价中标,中标价只是波兰政府预估成本的一半左右,加上企业管理层忽略了对该工程某些关键要求,即“青蛙通道”(在公路下面预留三英尺高的通道,这是为了让青蛙及其他小动物安全穿过公路),在国内闻所未闻,但在欧洲则是标准配置。甲方告诉乙方有这个要求,乙方做预算没有考虑进去就是乙方自己的问题。当地监理工程师称这个项目“成本一开始就算错了”,在报价中“青蛙通道”漏项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细节,加上管理失控,结果不得不停工谈判。该企业提出要追加3.2亿美元才能恢复施工,使得总成本比当初竞标价高出70%。波兰政府炒掉了该企业并要求其支付当初承诺的3700万美元履约保证金。该央企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并赔偿1.885亿欧元。
政策持续加码,地下管廊建设信号明确。继14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5年4月包头、沈阳、哈尔滨、苏州、厦门等十个城市名单确定,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10日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市政地下管廊建设,政策持续加码。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
据机构测算,地下管廊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管线 亿元。按目前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超万亿元的投资。这对于目前整体市场不景气的建筑业,地下管廊市场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突破点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