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是每个广州人都必须应对的。旧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通透的西关大屋,珠江沿岸乘凉,凉浸浸的绿豆沙等,就这样度过那难熬的夏日。有一位广州作家在她的小说里,写了这么一段——香云纱是旧时老人最喜欢的料子,很凉快,据说穿着它出的汗也会变成凉水,这种料子多数是咖啡色,暗暗的花纹镶在咖啡色里,只有借助反光才能看到花纹的凹凸来,很含蓄的花样,西关的老女人特别喜欢穿它,明摆着是暗自要跟岁月较劲的。款式也大同小异,对襟的宽上衣,短而肥大的裤子,一扑纸扇,风就灌进去,上身下身都畅通无阻,她们形容那风就像西关旧屋都有直通前门后门的“冷巷”的“穿堂风”。老女人最喜欢坐在骑楼底下扑扇,一扑,就窸窸窣窣地响起来,分不清是纸扇还是香云纱的声音。
香云纱,俗称莨绸、云纱,本名“响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织物,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做“香云纱”。
薯莨这种涂料来源于一种叫薯蓣科山薯莨的野类植物的汁液,其主要成分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南越人使用山薯莨汁来染织物和皮革由来已久,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本草》所论赭魁(薯莨),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南人以染皮制靴”。据《广东省志·丝绸志》所记载,香云纱早期的产地是顺德和南海一带。香云纱生产始于何时,据广东丝绸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即15世纪前后,广东就开始批量生产香云纱并出口。数百年来,薯莨纱一直由民间手工生产,从未间断。1922年至1925年间,顺德地区的晒莨工厂有500多间。 据老佛山人介绍,以前佛山纺织业发达,多做些牛郎纱、官纱、扁金、幅绫、金彩等,很少做纱绸。到1912年佛山划为二等市,出口关税比广州便宜,所以南海西樵、顺德勒流,包括广州,都把产品送去佛山出口。抗战期间,河道经常出现劫匪,佛山较为安定,顺德“永兴”、“红棉”、“公记隆”老字号都迁往佛山。佛山成为全国丝绸集散地,他们再请来江浙等地的老师傅,阵容更为强大,共有一万多工人。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香云纱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主要销往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海的厂家,就有专织“安南绸”、“孟买绸”的。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上海的上流社会人士,还将香云纱视为高尚服饰和炫耀之物,价格堪比黄金。史料记载,香云纱的价格最贵时曾卖到每匹12两白银。
按照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老传统,外孙出生的时候,外婆需要准备两条背带和两张小被子。于是,许多人最早接触的香云纱就是一条香云纱的背带。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叶,香云纱都是珠三角百姓的正装服式。解放前,那些渔民入城,最华丽的服装就是它;城里的人家也喜欢穿着走街串巷,男人们的黑唐装,女人们的黑大襟衫,那时广州满街香云纱,流行色都是最纯粹的黑,与南国的绿树蓝天形成鲜明对比。男着纱,女穿绸,是解放前南番顺人家的穿着写照。香云纱具有穿着滑爽、凉快、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一位老广州说,“1943年,我伯父从家乡来到顺德的伦教,在同宗的乡亲叶五先生所开的“环球五”织纱厂当学徒。而父亲就在1947年来到伦教一间做织丝绸的设备配件的作坊做学徒。当时做的配件叫机具,包括:综、筘、筝、梳。伦教的一大产业是机纺,织出来的布就是做香云纱所需要的白纱。当时从事机纺的工人被叫做机纺仔,多数是南海人和顺德人。做香云纱需要经过曝晒的工序,当时做这一工序的几乎都是新兴人,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当地人一般不愿意做。这群新兴人就被伦教当地人叫做“晒地仔”。伦教有两条街,一条叫新兴街(主要是新兴的晒地仔住的),一条叫迎金街(主要是机纺仔住的)。
香云纱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做出来的,它的一大决定因素是河段淤泥中所含的物质,大概是它之所以珍贵的一个原因吧。能够产香云纱的河段,据讲解放前是顺德及其周边地区,如顺德除伦教外,还有龙眼、陈村及南海的盐步、西樵。许多枕头面料就是用香云纱做的,马臣席也是用香云纱捆边的,那些香云纱的恤衫,穿上身的感觉是清爽不粘身,一旦流汗,衣服上会有一块块白色的汗迹,但入水用手一洗就干净了,很快就能晾干,丝绸是不用熨的。这种料子的原理也很简单,用来“刮鱼”的渔网为什么越刮越光泽(“刮鱼”是顺德话,即把渔网放到鱼塘的一边,几个人踩到鱼塘里,牵着渔网一起往另一边走去,鱼就被网赶尽捞绝),原来每一个新的渔网,都会用薯莨汁浸过,达到防霉的效果,这其实是农村最原始的棉麻材料耐腐蚀的表面处理方法。浸过薯莨汁的渔网,与鱼塘中的淤泥接触,经过多次刮鱼,多次接触,渔网就会变得有光泽,这恰恰与香云纱的制作原理是一样的。一匹丝绸,加上植物的汁——薯莨汁,再加上黑乎乎的河泥以及阳光,就能做出一匹带有金属光泽的香云纱,这样的变化难道不神奇吗?
据说,纱绸原先晒莨呈紫红色就拿去销售,由于颜色不够美观,销路受到影响。产区一个工场接到匪徒勒索和恐吓信,立即将丝绸埋在淤泥里面,借以隐蔽。风平浪静之后,把丝绸拿出来,啊?!部分变成深黑色,屡洗不脱。这事引起大家惊奇,怀疑污泥所致,重新把一批货送往地底。这回,终于发现一个大秘密,全部变黑的丝绸给了他们一条生路,用涌泥或污泥染色,可以使丝绸乌黑发亮。原来,染料中的茨莨含有丰富的“单宁”元素,珠三角的泥含铁较高,单宁和铁一结合,变成黑色。制作的“过乌”原理就在于此。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香云纱就是这种传统岭南文化的载体。香云纱双面的不同颜色,就像这岭南的荔蝉,朝阳的背部是黑色的,背阳的肚部是浅啡色的。至于荔蝉的翼,也就如香云纱般的质感。一匹柔软的丝绸,经过薯莨汁的浸泡与河泥的作用,加上阳光的曝晒,一面黑色、一面啡色,黑色的一面有着金属的光泽,香云纱也因此具有了那种道骨仙风的韵味,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既内敛又不缺张扬的高贵。这与道家所言的“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英姿是佛山本地人,从事媒体工作。不久前,英姿的一件香云纱外套让她成为焦点。“小时候,外婆有一件奇怪的衣服,”说到为何会想到买一件香云纱衣服,英姿回忆道,“我们洗衣服都用肥皂什么的,但外婆每次只用水泡一下,涮一涮就晾起来了,而且那衣服穿起来很凉快,很舒服。”多年后,英姿才知道外婆的那件衣服就是香云纱,以前都是老人家在穿,因为颜色比较沉,也容易显旧。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现在销售的香云纱服装,颜色款式都比以前多了,有一种沉稳中带点前卫的感觉,最欣赏的还是那种复古的中式风格,“人们以后一定会慢慢欣赏这种风格的,我也会继续穿下去,很喜欢。”
也有人对香云纱着了迷,钟樟贤是50多岁佛山人,本从事家居装饰,后迷上了收藏古玩,开了一间店做起了古玩生意。“小时候家境不错,我从小穿这种香云纱的衣服,那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因为穿的人多。”老樟回忆说,“文革后,香云纱作为旧时有钱人的象征,从街头巷尾消失了。我还保留了一件,改革开放后想穿回来,但当时没人穿啊,还是先留起来。”老樟拿出那件香云纱说,这件衣服为短袖,胸前两边各有一个方形口袋,当时叫“上海衫”,特别流行。现在这件“纨绔衫”,是入行收藏后,从一位藏家手中买来的,已磨得斑驳不堪,黑一块、黄一块,但穿上去很自然古朴。“穿起来舒服,尤其是在夏天,我每天穿着。”他收藏了几套保存完好的香云纱,似乎承载着他年轻时的某种梦想。
如今,香云纱又再次备受关注,这与注重发扬传统有关,也与环保这个时代的旋律有关。香云纱的原料本身是天然纤维,整个制作过程也是纯天然的,并不产生污染,这就是香云纱的吸引力所在吧。一个专家介绍,在旧时,莨纱的价格高过莨绸,这是因为莨纱的材质为“纱”———一种有着绞纱提花工艺的丝绸制品,而莨绸的原料则为绸制品,没有提花工艺,两者均使用晒莨加工工艺后,形成的成品分别叫做莨纱、莨绸。一些穿戴过香云纱服装的老人家知道,旧时所说的香云纱就是莨纱,经过一段时间穿戴后,会出现褪色,当黑色褪尽后,会变得很柔软舒适,而且非常透风凉爽,这得益于莨纱提花工艺的透气性。而莨绸的透气性稍差,但优势是价廉并且不易褪色。许多农村妇女和渔民穿的就是这一种。如今香云纱礼服,曾被政府选为国家礼物赠送给瑞典国王、王后及王室成员。
投行雇佣官二代高铁 一卡通摔女童嫌犯求判死刑李天一案申请延期抚顺 哀悼沈星 陈红老公小S主持春晚鲍尔默退休城管自曝丑闻斯诺登 诺贝尔提名韩朝离散家属团聚郑爽承认整容李天一案受害者抑郁小学生取消百分制穆巴拉克出狱